图片
传承 | 守正 | 启智 | 育魂
图片
✎ 导读再回首,在「步入内伤之门」系列里,我把李东垣时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药类法象理论的用药方式、阴火现象的理法方药、全书读法、后续登堂入室学习指南五大板块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了一遍。水平不高,能力有限,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更新长系列的干货内容不易,劳心费神,希望大家点赞转发多多支持。
从第一篇发布之后到如今,收到很多人的喜欢和鼓励,这点还是比较出乎我的意料的,再次感谢大家的包容和喜爱,荣幸之至,顿首顿首。
步入内伤之门00
00 缘起
最近生了一场大病,开始就上吐下泻,把我搞得有些怀疑人生。
我便重新捡起了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再一次拜读了一遍。
上次读这么书已经是两年前的夏天了,那时我中医理论框架远比不过此时,我对外感体系的学习尚未完全入门,那时直接接触内伤学说的开山之作,未免有一些为时尚早了。
况且金元时代离我们确实有些远,那时中医理论还没全部完善,那个年代医家的医理我们看起来是有些疏远感的。我那时读《内外伤辨惑论》,完全属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明明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总是难以深入,理解力始终停留在表面。
后来我花了大气力,把李东垣的全部著作,参看易水学派同门医家,结合现代的一些著作,才算理清了头绪,窥见了山门。
我这次重拾此书,结合这几年的长进,对书里一些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尝尝有种拍案叫绝的感受。
人输入得多了,就开始想输出了。我开始想把这些心得体会写成一个系列来,算是对自己这个阶段的一个盖棺论定、一个总结。腹稿打了几天,便开始动手开写了。
一写不要紧,我发现我有太多的话想要说了。因为内伤学说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一个体系,想说清楚一件事又要解释好几个前提和背景,我便又开始写“理论筑基”系列。
这一写就是好几天,属实花了我很大的精力。从选题到构思框架到倾其所能完善文章内容,为了写好《内外伤辨惑论》的札记,我又前后参照,又读了许多资料和著作。我又怕写成了演讲稿,写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失去了“札记”的面目,又开始删删减减,忙到今天,草稿箱里已经差不多有五六篇可以定稿了。
在正式的“读书札记”开始之前,我会先更新“理论筑基”系列,分别有:
1.想读懂东垣方,首先需要李东垣的时代
2.打开易水学派制方的钥匙:药类法象理论
3.阴火到底是个啥?
4.《内外伤辨惑论》的全书读法
我知道我现在还是有局限性的,这些文字一定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希望能帮助大家入内伤之门,仅供大家参考。
01
01 想走进李东垣的著作,首先需要走进他的时代
我发现对李东垣著作和其中方子体会不清的朋友们,很大一部分是不了解不清楚李东垣所处的时代背景的。
什么时代背景?
一个成语概括之:兵荒马乱。
李东垣的一辈子,基本贯穿了南宋、金、元三个朝代。朝代的更迭靠的是什么?战争。李东垣修炼成为大医时已经步入人生的后半程了,他的后半生也贯穿了元灭金的全程。在他的后半辈子,为了躲避战乱,一个河北人跑到了大梁(河南开封),大梁围城后城破,东垣北渡黄河跑到山东,晚年才回乡著书育人。
朝代更迭靠战争,战争就要攻城,攻城就要围城。围城就要围个水泄不通,小到几个月,长到半年一年,等到你这座坚城里面物资匮乏、人员疲惫时,我再以逸待劳一举攻之。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的开篇用零散的几处就写下了这段血泪史,我把这几段合到一起给大家参看一下:
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
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
京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12个城门,每天每门送出尸体1000-2000,持续了3个月,问:这次灾疫,光是京城一共就有多少人去世?
接着来,李东垣开始分析发病机制了:
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大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
非惟大梁为然,远在贞祐、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
结合前文:
后有脾胃以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
敌军先是围城,整个京城变成了一座孤岛,城里人每天惶惶不可终日,水资源匮乏、粮食不够,每天饥一顿饱一顿,甚至吃不上饭。这也就罢了,因为进入了战时状态,你也别想苟着,被抓来当徭役,要么帮着守城门,要么负责跑后勤,天天劳力辛苦+饮食不调+精神紧张,几大内伤病因全齐了。
突然有一天,城破了,敌军进来烧杀抢掠,死人这么多,瘟疫就来了。城门大开,外面的物资得以进入,饭来了。你饿了好几个月了,看见这么多饭,心想着可得饱食一顿,一吃撑,就大病了。
面对这么多情况一致、病情相似的要死要活的老百姓,当时的大夫怎么治的:
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表发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
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
总结一句话:用《伤寒论》和唐宋年间发展的外感治法统统不好使,治一个死一个。
于是李东垣“以平生已试之效,著《内外伤辨惑论》一篇,推明前哲之余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庶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横夭耳。”
李东垣终其一生,面对的患者群是怎样一群患者?都是这样一群“围城人”。百姓流离失所,成天神志紧绷,三餐还没着落,又赶上死人和瘟疫,内伤外邪夹攻。
敲黑板:
从病因来分析,就是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劳役过度,复感外邪。
这些人的胃气(即脾胃运化能力)仅存一线,所以用起药来要小小的量、要轻灵、要平和、要利用人体自身的气机升降斡旋来“四两拨千斤”。
任何偏性稍微大一点的药,都会把这一息尚存的胃气给消磨殆尽。
「医林积跬」004:蒲辅周对《金匮要略》中“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的临床发挥
大家一定要看一下上面👆🏻这篇文章,读一读蒲辅周老先生的仁心妙手,我相信会对我这段话有更深刻的体会。
总结:
明白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李东垣治的患者,不管得了什么五花八门的病,病人的体质都是我上面说的这样,那么我们中医“治病必求其本”,遣方用药也要时刻考虑到这一点。不明白这个,你顶多算个会“治人的病”的大夫,明白了这点,你才能成为会“治生病的人”的良医。
理解了这点是理解李东垣书中各方适应症的前提,因为李东垣在写方证的时候不会再特意跟你强调这一点。所以不了解这点,你读东垣著作时就会常常出现,你看着这些症状,说这病挺显而易见的啊,老李你给的这是什么破方子?小弟不才,我认为应该这样这样这样去治~
不要闹这样的笑话了。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在第一篇给大家讲清楚这件事,因为同样的一个病,比如高热、口渴、大汗出,你今天遇到这样的病人,你知道他就是个阳明气分实证,就算体质有这样或那样的一点点虚,那跟这个刻下症比起来,这点虚简直不值一提,直接用白虎汤没问题。
但是,李东垣那时候遇到的患者,那个胃气仅存一线的患者,出现了他说的“阴火”症状,也就是高热、口渴、大汗出,你还敢用这么大剂量的石膏吗?
02
02 打开易水学派制方的钥匙:药类法象理论
在李东垣的时代之前,中医学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续承接和丰富外感病的辨治体系,并在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体系下,在北宋年间发展出了脏腑辨证的框架,新旧观点相融合、壮大,最后融入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座高峰中。
脏腑辨证简直不要太好用,我们现在说的脾气虚证,肝血虚证,肾阳虚证,心火亢盛证等等,都是那个年代的贡献。
就拿脾气虚证来说,李东垣时代之前的医家,也就是《局方》年代的医家,一般怎么治呢?
四君子汤。
这张方子我个人感觉可以跻身中医方剂知名度前五了,也是《汤头歌诀》的起手式:
《汤头歌诀》汪昂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这张方子量小效宏,直到今天都有很多医家在用,在宋代更是医家手中的大热门,四味药益气健脾,又略有一点利湿的能力,基本还是属于纯补的补方。
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
宋亡,到了金元时代,易水的一个医家,后世称他是易水学派的老祖,是李东垣青年时期捐千金拜的老师——张元素,他对中医学最大的贡献,我个人认为是在中药理论,他开启了药物升降浮沉趋向性认识的先河。
用最简单的话讲一下。在张元素以前,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药物的性味认识,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两者都以阴阳为纲,温热为阳,寒凉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人们以此理论来指导用药,在《内经》时代已经趋于成熟,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又比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这些都是用药物的性味来指导遣方用药的典范。
到了张元素,他又为我们对中药的认识加了一个维度:升降浮沉和归经。即大名鼎鼎的药类法象理论。我们现在说什么药上达巅顶、什么药下至足膝、头痛的分经用药,基本都是这个时候的贡献。
至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药物的理论认识,我个人认为算是发展到极限了,从那时到现在,人们依然是在之前的框架下不断添砖加瓦,靠纯中医理论指导,也许不再有革命性的颠覆了。
易水学派把中药按照升降浮沉的四种趋向性,把药物分成了五类:风升生类、热浮长类、燥降收类、寒沉藏类、湿化成类。
五种药物的升降浮沉,以应人体五脏的肝肾升、心肺降、脾胃枢纽斡旋其中,以应四季的生长化收藏。
我用李东垣师弟王好古在《汤液本草》和李东垣师父张元素《医学启源》的描述,给大家删繁就简,简要概括一下:
1.风升生类
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如防风、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升麻、柴胡等。这类药都是具有味薄、轻浮特点的,主上升和发散,也就是向上和向外。向上就能升提,升提脏腑之气、升提药物作用方向;向外就能发散,就能解表发汗、恢复皮毛腠理的功能、调和营卫二气的通畅。比如说,向上升提的柴胡、升麻,这两味是风药中最出名的,也是李东垣方中最常见的,李东垣说柴胡“阳也,升也,少阳经分药,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升麻是“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引经药,若升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这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顺气汤等等方子中都有体现,也在后世医家,如张锡纯的升陷汤中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我还想再补充一点,风药里还有一类药,以防风为代表,它虽然没有直接上升的功能,但是它具有风的外散透达的特点,这与肝的升发疏达是相同的,所以防风能疏肝,扩大来说,风药都可以疏肝解郁。同时,因为风药流动、通达的特点,又可以理脾胜湿。原理很简单,我相信大家都用过吹风机,也知道如果屋子里太潮湿,我们有好几种解决方法:烤火增加室温(温阳化湿)、用扫帚把屋内大块的水渍直接扫走(淡渗利湿)、向地面上撒点土或者买除湿剂来帮助吸附潮气(苦温燥湿)、开门窗制造对流通风(风能胜湿、芳香化湿)。防风等风药疏肝理脾就属于最后一类。再补充一句,这段看完可以再去看看钱乙的泻黄散、朱丹溪的痛泻要方,相信大家会有崭新的体会。2.热浮长类热浮长,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如干姜、干生姜、附子、厚朴、白草豆蔻、木香、丁香、神曲、小茴香、红蓝花等。这类药大辛大温,气味俱厚,有升有降,对应心的承升启降,法象夏天阳热大盛、万物沉浮生长之门的特性。包括了:温阳暖脏散寒、温经活血、温中行气。3.燥降收类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如茯苓、泽泻、猪苓、枳实枳壳、麦冬、五味子、白芍、桑白皮、地骨皮、琥珀等。
这类药气薄、微寒,主降,主收敛,在脏应肺,相应秋季万物肃杀凋零之象,主要包括有:淡渗、酸敛、降逆三种,都是方向向下的。4.寒沉藏类寒沉藏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气寒是也。
如大黄、芒硝、黄连、黄柏、栀子、石膏、知母、防己、茵陈、牡蛎、瓜蒌、地榆等。
这类药大多气厚、味苦、多为大寒,主降,法象冬季天寒地冻的沉藏之性,药物可分为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燥湿。5.湿化成类湿化成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
如黄芪、人参、甘草、苍白术、半夏、青陈皮、槟榔、当归、熟地、藿香、三棱莪术、杏仁桃仁等。
这类药物五行属土,气平、味淡,应中央,直入中焦脾胃,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功效或健脾升提,或燥湿运脾,分类看来,无外乎补气健脾、燥湿合中、活血化瘀、润肠通便四种。我画了个图:图片
金元时代的「药类法象理论」是对中药学的一次破天荒式突破,完善了宋代以前对中药药理认识的匮乏,极大推动了后世医家对药物的思辨,和清代以黄元御为代表的圆运动派的诞生。从此人们对药物的观察角度多了一个崭新的维度:升降。这是易水学派给我们中医人留下的财富,是以纯中医理论指导来拓宽中药药理学发展的最后一块大积木,也是我们读懂东垣方的最关键的一把钥匙。我们从宋代的四君子汤到金元时代的补中益气汤,就能清晰得看出这种变化: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去掉茯苓(因为茯苓具有降利之性,不利于脾气升提,不利于当时患者脾胃的极度虚弱,详细内容可以参看上篇:读《内外伤辨惑论》札记·步入内伤之门01:走进东垣时代),加上黄芪以加强补脾气助升提的功效,加陈皮理滞气(防止方子纯补无泻,同归脾丸之木香),少量当归生血泻阴火。最后用升麻、柴胡作为点睛之笔,把肝胃之气升发向上。补脾胃的方子,从此由呆呆的单纯补益,进化到了2.0版本,开始考虑了五脏大气的周流、开始考虑了以脾胃为枢纽协同外圈左右肝肺的升降,整体从一维上升到了二维。我放几个李东垣的名方,大家可以提前试着按照我上面画的图给药物分分类,看看每类药物之间是怎么各司其职的,我们的「理论筑基」部分还差最后一块拼图:阴火理论,等下一篇更新完,大家会对下面这些方子认识更全面一些。1.升阳散火汤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也。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 人参 炙甘草 生甘草 柴胡 防风
2.通气防风汤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通气防风汤主之。
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 藁本 青皮 白豆蔻 黄柏 升麻 柴胡 黄芪
3.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厚朴 橘皮 炙甘草 草豆蔻仁 茯苓 木香 干姜
4.葛花解酲汤白豆蔻仁 缩砂仁 葛花 干生姜 神曲 泽泻 白术 橘皮 猪苓 人参 白茯苓 木香 莲花青皮
03
03 阴火到底是个啥?
阴火到底是啥啊?从李东垣首次提出“阴火”开始到现在,历代医家直到今天都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李东垣的著作我至今也读过很多次了,“阴火”如同一个幽灵一般,零零散散出现在各个章节里,前后表述甚至都有出入,我其实怀疑李东垣他本人也有点弄不明白,他只是把这个在临床上观察到的这种病理现象命个名,并试着去阐释罢了。
李东垣观察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
什么现象?
他发现他的患者里,同样是劳役过度+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受损,有一部分人表现的就是虚象:食欲不振、少气乏力、大便稀溏等等脾虚表现。但又有一大部分人,表现得却是一派大热之征:
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必肌体扪摸之壮热,必躁热闷乱,大恶热,渴而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亦身疼痛。
始受病之时,特与中热外得有余之证相似,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
《饮食劳倦论》也提到:
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高热、恶热燥热烦热、口大渴、脉洪大,与阳明气分白虎汤四大症极其相似,但你要是真给患者喝了白虎汤,入咽则毙。
两者这么鉴别?李东垣给出了一个答案:
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时之际,病必少减。
若是外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谵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者,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
若有难决疑似之证,必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必不至错误矣。
李东垣给出了一个鉴别点:日晡热势是否加重。
白虎汤证,是无形热邪弥漫阳明气分,正气并没有虚,与邪气剧烈抗争,所以才能高热。日晡之时,下午3-5点,正是足阳明胃当令之时,这时人体的胃气正气得天独厚,是一整天里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此时跟邪气抗争必然更加剧烈,热势会更重。
相反,如果是脾胃大虚的人出现这些热证,这是虚火,火就算再燎原也是假的,你的根子是在虚得不成样子的脾胃。那么日晡之时,胃气得天独厚,刚好自然界帮了你一把,让你胃气暂时的相比而言充实一些,气足了,虚火也就是阴火自然就少了。
也就是李东垣常说的“火与元气不两立,一正则一负”。
上卷里李东垣只提出了一点鉴别点,并附上说:你要是实在鉴别不好,可以等病上一两天再去治,等到了进展期就好辨证多了。瞧瞧,都无奈成啥样了。
其实我觉得还有两点也可以作为补充帮助大家来鉴别:
1.虽然气高而喘,但这个人的气息是不是气短、气弱声怯、难以接续的?
2.这个人的脉虽然洪大,但是脉中内容物充不充盛?重按下去是否有力?
这点在《卷中》当归补血汤一条就有体现,只是太不显眼,很容易被漏掉:
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黄芪(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个人补充的这两点供大家参考。
接下来李东垣开始讲“阴火”了。我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把书中几处大块阐述阴火机理的段落尽可能地罗列在一起,方便大家对比参照:
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
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气。故《难经》解云:心肺之气已绝于外,以其心主荣,肺主卫······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
总结一下,李东垣认为这是一个“三步走”:1.脾胃气虚,升提无力,精微和湿浊顺势下流到下焦肝肾。2.下焦肝肾长时间被湿浊气的蒙蔽,肝肾相火久郁难散,开始沿着冲脉上逆。3.火上逆到中焦胃土,就出现了虚假的阳明气分热证;上逆到上焦心肺,就出现了相应脏器的虚假热证。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顺序。所谓“阴火”,其实翻译成我们更熟悉的词汇表达,就是“虚火”。这个“火”因脾虚而生,上窜到本不属于自己的位置,导致了相应位置脏器的功能假性亢奋,那么我们治疗时肯定不能着眼于这个假性亢奋,我们要“治病必求于本”。李东垣是怎么“求于本”的?他的牌是这么出的:1.首先解决根源问题,源于脾胃虚,我先用黄芪、人参、炙甘草大补脾胃元气,或加当归同补气血,甚至直接丢出更全面的补中益气汤,在上面做加减。比如:《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暑伤胃气论》 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黄芪(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又比如: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2.“虚火”要是火势很大,我也得治治标。有两种办法:我可以用“风药”,借助其上行、轻浮、宣散之性,把这股内里的郁火扬散出去,如羌活、防风、藁本、升麻、柴胡。如:升阳散火汤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也。
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药 人参(以上各五钱) 甘草(炙) 柴胡(以上各三钱) 防风(二钱五分) 甘草(生,二钱)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
3.我还可以用苦寒直折的办法,根据火窜到的具体位置,相应的选用不同的药,如黄连、黄芩、黄柏。这几法在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当中有很好的体现。至此,我把“阴火理论”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尽自己所能给大家解释清楚了,到接下来的具体篇章的札记,乃至今后各位自己读李东垣著作时,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体验。04
04 《内外伤辨惑论》的读法
最后简单聊聊这本书的结构。
《内外伤辨惑论》按时间来算,很有可能是他人生中写成的第一本书,但是一直按着没出版。
束之高阁的过程中,东垣又陆陆续续写完了《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直到晚年,李东垣才重新把这本书找出来,重新修改、增补、写序,最后出版。所以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感觉有一些尾段放在最后有些上下文不太连贯,起到收束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想必就是他晚年所加的。
所以,《内外伤辨惑论》很有可能是他的第一本书,是唯一一本在他生前定稿的书,也是唯一一本他自己写序的书,是他学术思想集大成作。
这本书分三卷,这三卷主要承载了三大板块。
上卷讲内伤和外感的鉴别,即本书的书名;中卷讲劳倦伤的治法;下卷讲饮食伤的治法。
上卷,李东垣紧扣书名,用了13个辨证来详细讲述外感病和内伤病的鉴别。最后一篇用暑天大热之时因饮食劳役而出现的阴火炽盛和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的鉴别,承上启下,开启了阴火理论的篇章,并在接下来的卷中首篇详细阐述了阴火的理法方药。
中卷,详谈劳倦内伤,创立通治方:补中益气汤。
又因为饮食劳倦内伤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所以症状还会结合上四季的不同气候特点,需要根据四时变化,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随症加减,分为四大章节:
发于春令,主以应春之剂“补中益气汤”治之,章名「饮食劳倦论」;
发于长夏湿热之令,主以应夏之剂“清暑益气汤”治之,章名「暑伤胃气论」;
发于秋燥之令,主以应秋之剂“升阳益胃汤”治之,章名「肺之脾胃虚方」;
发于冬寒之令,主以应冬之剂“沉香温胃丸”治之,章名「肾之脾胃虚方」。
另外,无论发于何时,核心病机依然是脾胃内伤,治法一直是主以甘温之品益气升阳,根据四时发病所兼杂症的不同,又有随时的变化。
这种加减变化的法度主要集中于卷中的第五部分:「四时用药加减法」一篇之中。这篇其实是大家很容易忽略的一篇,人们经常把目光放到每篇主方后面的大量附方中,其实由补中益气汤所延伸出的无穷变化,还有他们背后的机理,在「四时用药加减法」这一篇里大多都能找到答案。
下卷,李东垣着重开始讲饮食内伤,还有以枳术丸延伸出的九张变方。这张他传承自师父张元素的方子,在李东垣的笔下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后面的附方,都是在枳术丸的基础上根据病因和伤食的不同随症加减的。“当验其节次所伤之物,约量寒热之剂分数,各各对证而与之,无不取验。”要根据病因的特点,详细考虑邪气寒和热的比例、所伤的具体食物,是肉是面是酒?是贪凉导致的还是嗜热引起的?都要仔细查明,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消导方法。唉,太细了。李东垣的饮食劳倦内伤的治疗以及“脾胃思想”的学术体系框架,粗略来讲,是建立在补中益气汤和枳术丸的基础上的,这两张方子背后所代表的理法方药体系各占内伤学说的半壁江山,是重中之重,是我们掌握内伤学说的两大法宝。05
05 登堂入室学习指南
《内外伤辨惑论》短短两万字,是李东垣毕生学术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浓缩。把这本“提纲”读通了,接下来需要好好啃他接下来的著作,紧接其后的我认为应该读《脾胃论》,我认为这本书算是《内外伤辨惑论》最详尽、最全面的注脚。只不过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较少,布局顺序没有《内外伤》更为清晰,所以非常适合在学会《内外伤》一书后,把《脾胃论》作为进阶之作。除了这两本“入庙之门”的著作,接下来就可以“登堂入室”了。把李东垣剩下的著作逐本学习,如《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医学发明》、《活机法要》等,在这些书里大家会发现内伤治法仅是李东垣毕生经验的冰山一角,大家会在这些著作里读到各种各样的内科杂病的神方妙方。最后,李东垣作为“易水学派”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学习他的内伤学说时,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像《灵枢·官能》所说的:“法于往古,验于来今”,也就是往前读和往后读:往前读,读李东垣师父张元素的著作。张元素作为金元医家之首,因为其著作丢失亡佚太多,后世只闻其名,未见其书,否则“金元四大家”就要变成“五大家”了。张元素存世的著作不多,以《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法式》为必读,其他亡佚的内容我们只能在李东垣和王好古等徒弟的书里窥其一二了。往后读,就是读易水学派其他医家的书。比如李东垣师弟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此事难知》、《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李东垣徒弟罗天益的《卫生宝鉴》、《罗天益治验案》等。这些著作可以帮我们拼好内伤学说的最后几块拼图,当然了,也是我们继续前行,开启往下研读明清医书的源头活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华优配-在线配资炒股平台-场外配资网站-股票配资导航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